行测知识判断考试知识点范围非常广,一般包含政治、法律、经济、人文、地理、科技、生活等方面,需要小伙伴们长期不间断的积累。今天公考通(www.chinagwy.org)给大伙带来的知识有关考试知识点是“上古五刑”。
上古五刑
五刑”,是指中国古时候官府对犯罪者所用的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。五刑为正刑或主刑,“五刑”以外的则为闰刑或从刑。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、劓、剕、宫、大辟。汉代经过刑制改革,肉刑渐渐废除。将来伴随流放刑罚的不断进步,其地位不断提高,至南北朝时期流刑正式纳入正刑“五刑”之中。自隋律起,正式形成了笞、杖、徒、流、死的新五刑体系,这种体系稳定下来,一直延续到清末,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墨:
上古时期惩戒轻罪者的一种刑罚,实行的办法是在人的脸上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刺刻符号或字迹,然后涂上墨或别的颜料,使所刺刻成为永久性的记号。
劓:
割掉人犯鼻子的刑罚,重于墨刑,轻于剕刑。劓刑起源较早,甲骨文中已有“劓”字,从刀从自,“自”是鼻的古字,象征用刀割去鼻子。
剕(fèi):
也称刖,剕”、“刖”,其意相同,都是指断足,是断除人犯脚的残酷刑罚,仅次于死刑。春秋战国时期刖刑常见施用。
宫:
男子割势、妇人幽闭的刑罚。据了解始于夏代苗族的苍刑,夏族袭用。
大辟:
隋代之前死刑的通称,隋唐之后五刑刑名不需要大辟,称死刑。
后期自由刑为主的五刑:
西汉初文景帝时期废除残伤肢体的肉刑,以笞、杖代替。至汉末肉刑并未真的废除,但传统的五刑规范已开始发生变化。到隋、唐时期,商周以来的旧五刑规范,终于为笞、杖、徒、流、死的五刑规范所代替,直至明、清沿用不改。该五刑体系除去笞、杖刑是对人犯身体进行打击的身体刑外,残害身体的肉刑已经基本不复存在,而是以徒流自由刑为主,显然具备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。
近现代刑法中的五刑:
清末的司法改革,援用西法,逐步打造了一套近代意义的法律规范。就刑事法律而言,《大清爽刑律》作为中国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刑法典,彻底颠覆了延续上千年的传统刑制。它将刑罚分主刑和从刑两大类,主刑仍分死刑、无期徒刑、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罚金五种,从刑分褫夺公权和没收财产两种。
刷题巩固
下列是国内“上古五刑”的有( )。
A、墨
B、劓
C、剕
D、杖
【分析】ABC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。
西周的常刑为墨、劓、剕、宫、大辟。A项正确,墨刑即在犯人的额头上刺凿文字或符号,再涂上墨。 B项正确,劓刑即割鼻。C项正确,剕刑即截足。D项错误,杖刑非上古五刑。故正确答案为ABC。
免费学习资源(关注可获得最新开课信息)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