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背景链接】
2019年上半年,在各地颁布的新一轮促消费政策中,“培育夜经济”一词频频出现。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重庆等城市纷纷推出举措,提出要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、地标型夜市。数据显示,今年“五一”小长假,夜间消费金额占全天的29.92%。总体看,国内夜间经济已由早期的灯光夜市转变为包含“食、游、购、娱、体、展、演”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。
夜经济带来的一个典型变化,就是“深夜饭店”的兴起。有调查显示,上海双职工家庭7点后才可以吃上晚餐者达到近42%,这意味着餐饮、休闲、娱乐都要推迟,也推进了城市消费格局的变迁。特别是当八零后、九零后青年成为消费主力军,他们对夜市、夜店电影等有着更强烈需要。24小时便利店,是租房时的要紧参考;24小时不打烊书店,也是青年晚上活动的要紧场合。这类新生事物,推进消浪费时间空悄然变化。
【公考角度解析】
[提出看法]
深夜城市夜生活背后,不止是一个城市的性格特点这么简单,而更指向现代城市愈加没办法忽略的“夜经济”,是城市文软实力的体现。
[综合剖析]
城市的夜幕下,蕴藏着一片巨大的、有包容性的消费场景:夜间经济。夜生活古已有之,但“夜间经济”一词历史并不长。这一经济学定义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之际起,就有着鲜明的拉动内需、促进消费等导向。现在,它更成为衡量城市兴盛、生活舒适度与便利度的要紧指标之一。
夜经济,是城市活力的要紧指标。在手机里,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公共服务,街头巷尾如火如荼的小微经济,都是中国活力的新注脚。譬如,一个城市的夜生活环境怎么样,可能直接成为能否吸引游客的一个要紧卖点。此前有报告就透露,过夜游客的消费额是1日游的3倍以上,足见夜经济的巨大潜力。另外,夜生活方不便捷,乃至夜晚治安怎么样等,也是构建城市形象的一个要紧侧面。同时,夜生活的品质也检视着城市公共服务与人性化程度。
夜生活及夜经济的崛起,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、消费观念的更迭直接有关,也得益于互联网平台服务的普及。但这并不是说,进步夜经济只须靠市场的自发力量就能完成,需要多方面一同努力。
[对策手段]
点亮城市的灯光,要做强夜经济的产业基础。夜经济的兴盛说到底是以第三产业的发达为支撑的。因此,大家既需要在城市进步中积极引导,也要给予各种业态充分的成长空间。
夜经济,也需要城市治理升级。譬如,公共交通的运营时刻与便利程度直接影响大家的夜间出行。不论是买家,还是餐饮、休闲范围的服务职员,都仰赖便利的公共交通。如此外,治安情况和停车便利程度等,也都是提高夜经济品质的必需品。
资料来源:
人民日报新知:夜经济成为城市“软实力”
光明网:“夜经济”也是新的城市角逐维度
免费学习资源(关注可获得最新开课信息)








